一是摸家底。組織專業技術人員深入農家院落對散落在民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挖掘、采集、記錄,收集線索30余大類1500余條,挑選整理出非物項目300個。
二是強保護。啟動合川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廳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的籌建工作;成功申報市級代表性傳承人14人、市級民間文化藝術之鄉5個、市級生產性保護基地1個、市級傳承教育學校1所。
三是塑品牌。成功申報合川桃片制作技藝、龍舟競渡、三江號子等12個重慶市級保護名錄,打造淶灘故事、釣魚山傳說、雙槐善書、合川獅舞等區級保護名錄38個,啟動合川桃片制作技藝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四是展形象。編輯出版《合川民間歌謠集》和《合川民間諺語和故事》等著作,民間舞蹈“架香童子舞”收錄進《中國民間舞蹈集成》;積極參加市級及以上各類展演,獲得各類獎項10余項目;舉辦非物質文化遺產成果演出20余場,圖片展覽40場次。
【特約小編:yun】